按功能可将保障内容划分为装备和物资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通信保障和人文保障五个部分。现将要点和应用案例介绍如下。
(一)装备和物资
装备主要是在救援行动中发挥作用的设备、器械、车辆等,在一段时间内可以重复使用。装备建设包括装备的标准制定、采购、验收、使用培训、保养维护、动用、运输、维修、报废等全过程。要求做到平战结合、分类配置;装备之间以及装备与载体之间相互匹配;携行和运行装备有机结合;根据作业单元实行各类装备的模块化组合,尽可能做到箱囊化。
物资是指医学救援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物品或用于生产生活材料,包括医用耗材、检验试剂、药品食品等。物资筹备的过程包括平时采购、及时补给、质量评定、仓储管理、准确发放、结余处置等全过程。由于不同任务需要的物资和当地可利用的物资差异,对储备物资模块化管理,将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按照地区、环境、救援队工作天数需要进行模块分类,做成预案,突发情况时紧急启用。
通过与市场供应商提前签订协议,并充分动员社会支持,可以实现“带得动、运得走、卸得下、用得上”以及补充不中断,确保救援的顺利进行。
(二)生活保障
生活保障主要是指在执行任务中支持队伍自身生存生活的食宿、被服、洗漱等方面的保障。涉及装备如野外宿营车、淋浴车、餐饮保障车、洗衣机等,物资包括队员携行背囊、生活用具、睡袋等。
(三)安全保障
安全保障是指在医学救援过程中,监控所有救援行动及环境的危险状况,组织防护行动,负责现场全体救援人员安全。具体内容包括防暴防火、传染源?/?毒化物的个人防护、驻地安全、垃圾清运和消杀等。硬件涉及特殊燃料、动力增效系统、垃圾处置等装备,以及制氧机、血氧监测仪、喷雾消毒仪等设备,手套、防护服、护目镜、口罩、药品等物资。根据事故指挥体系(ICS),承担队伍安全责任的技术人员称为安全员,需要与从事环境监测、医院感染专业技术人员和救援当地消防人员、公安民警等协作完成安全保障任务。
(四)通信保障
通信保障包括保障对外联系通畅和保障内部管理高效。重大灾难发生时,可能造成电力、广播、通信等基础设施的破坏,甚至完全瘫痪,使灾区成为信息孤岛,影响灾情判断,降低救援效率,救援人员进入后也有自身失联的风险。目前有卫星、宽带自组网、短波、超短波(对讲机)等备用通信方式,适用于不同救援场景。相关设备包括电台、卫星电话、手持机、指挥中心办公设备等。
内部通信保障方面,批量伤员在固定工作站登录信息,一方面伤员移动不便将造成信息录入困难,另一方面可能造成人群聚集触发安全隐患,可移动小型设备的机动性能可以极大提升救援效率。而传染病疫情期间,信息载体及工具只能从清洁区流向污染区而不能反向流动,对设备的网络信息安全亦提出了全新要求。
(五)人文保障
救援队员在实施对他人的救助的同时,本身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可能出现应激反应,如焦虑、忧虑、情绪起伏、消化不良、睡眠不好等,严重者甚至影响工作表现及社会关系。适当必要的文体活动,非但不会影响救援进度,反而可以帮助救援人员在短期心理失衡时进行调适,以良好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继续投入到救援工作中。
文化激励也有利于鼓舞士气、增加自信、凝聚力量,增强救援队员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信念。人文保障的硬件包括队徽队标、图书、数字设备、便携式文体器械、心理干预量表、活动场地的划定等。具体操作可以由队伍中有文体特长的队员和具备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资格的人员担任。
以援鄂救援任务为例,国家(四川)紧急医学救援队在武汉时间 45d,后勤管理保障组因地制宜,开展了“无接触轻健身”和“心理援助、健康驿站”两项主题活动。在驻地酒店封锁区的室外环境中,保持队员间隔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每天固定时间,安排擅长健身运动的队员组织团队锻炼,包括动态热身 5min、中强度有氧快走或慢跑 20min、静态牵拉放松 5min,再根据队员个体化差异,自选锻炼项目,提供必要的器械。
心理援助包括尽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支持;合理排班、适当轮休、加强工作心理预期;鼓励多与家人沟通,从家庭中汲取力量和温暖。
开展线上心理科普宣传,并组织线上冥想练习、压力宣泄等身心放松活动,推送相关的自我放松及调试的技巧音频视频文件;对心理反应过度的队员在个人接纳的前提下进行个体访谈或利用情绪团体和巴林特小组进行队内团体心理干预;对于因焦虑、失眠、抑郁等症状已严重影响到正常工作的医务人员,及时由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会诊,必要时给予精神科药物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