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管理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原有的后勤管理运营模式已经难以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发展相适应。社会化改革又称“外包”,作为更优的资源配置,已在国内外医院获得了成功,但是在与国情、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情况的匹配上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该文总结了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提出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方向和改革建议与思考。
1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是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客观需求
后勤管理服务在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时代发展与科技进步,原有的后勤管理运营模式已经难以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发展相适应,现代医院要求后勤管理服务专业化、精细化、智能化。
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外包公司承担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
后勤管理外包服务是指通过制定业务外包合同,把一些保洁、餐饮、设备管理等后勤管理服务业务委托给外包供应商,从而保障以上工作顺利完成的一种服务形式[1]。
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至今,形成了以下几种深具代表性的管理模式,尤以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最为成功:
一是自建物业公司模式:医院物业中心以公司性质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是组建股份公司模式:医院与地方财团组建医疗产业集团,物业公司作为产业集团的一员,具有自主的经营管理权。
三是彻底社会化模式:医院把后勤管理人员和后勤管理服务全部移交给社会物业公司,前提是物业公司需接受原有后勤管理服务岗位的全体员工。
四是部分业务招标模式:医院将部分后勤管理服务进行社会化招标引进。
五是医院联办地区性的后勤管理服务中心模式:多家医院联合组建区域性医疗后勤管理中心。
六是跨系统集团模式:医院、卫校、物业公司跨系统联合组建后勤管理服务集团,按现代企业模式运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等。
七是欧美模式:医院保留对既有设施的所有权,并对资产及负债负责,将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即两权分离。对是否采取外包需进行综合性考量,而且这种考量以量化形式进行必要性说明及效果分析。
2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当前,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2.1 后勤管理服务体制还没有完全走出“单位制”的传统体制模式,旧的体制模式还没有完全突破。单位制统筹后勤管理服务,设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的各个方面,导致后勤管理服务无法达到专业化程度,基本能维持单位运作。
2.2后勤管理服务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竞争运行机制,行政化色彩浓。后勤管理服务部门与主体机关实行机构分设、内部分立后,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核算制度,仍然停留在政府拨款阶段,没有实行成本核算和有偿服务。
2.3 后勤管理服务方式封闭、自我服务,后勤管理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不高。后勤管理服务部门对主体的依附性、后勤管理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后勤管理服务观念的习惯性、后勤管理服务成本的不完全性,使得后勤管理服务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还不强,有的不敢走出去,也不愿引进来,所以后勤管理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还不高。
2.4 后勤管理服务管理缺乏创新意识,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后勤管理服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粗放型、经验型管理比较普遍,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2.5 后勤管理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经济基础比较脆弱。后勤管理服务专业化程度低;后勤管理服务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科技含量低;后勤管理服务单位规模小,形不成产业。
3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方向
3.1后勤管理服务体制转变
后勤管理服务部门实行与主体机构分设、内部分立。按照“精干主体、分离分立、转机建制”的思路,将后勤管理服务部门从主体机关行政序列分出,成立服务中心、后勤管理集团、三产发展中心等后勤管理经济实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总体思路,走集约化、社会化、企业化发展路子,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对内实行有偿服务,对外开拓市场经营。
3.2后勤管理服务机制转变
后勤管理服务机制从行政型、福利型向市场型、商品型转变。在改革后勤管理服务体制的同时,按照企业化管理、商品化服务、市场化经营的要求,积极转换后勤管理服务机制,建立经济核算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等规范化服务的后勤管理服务机制;通过强化内部管理,形成了服务为先、竞争有序的后勤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3.3后勤管理服务方式转变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要求,面向市场,开放搞活。一是面向社会,走向市场。二是开放内部市场,引进社会服务。
3.4后勤管理服务管理转变
按照“管理科学化、保障法制化、服务社会化”的方向,在改革后勤管理服务体制、机制的同时,重视加强后勤管理服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
一是规范后勤管理服务管理职能,完善后勤管理服务管理制度;
二是努力运用信息化、电子化、网络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升后勤管理服务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管理水平;
三是以建设节约型后勤管理为契机,从资源使用、管理等方面,抓好资源节约工作,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管理水平。
3.5 后勤管理服务自我发展能力转变
后勤管理经济实体和后勤管理服务企业通过走向市场拓展经营,调整服务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改革探索,提升后勤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后勤管理服务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3.6后勤管理服务队伍转变
事业单位的后勤管理经济实体和后勤管理服务企业适应新形势,求得新发展,必须重视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后勤管理队伍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开展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工作,调动后勤管理人员学文化、学管理、学经营、学技术的积极性;引进高学历、会经营、懂管理的人才,改善后勤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加强后勤管理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后勤管理领导班子经营管理、科学决策水平和廉洁自律、依法办事能力。
4医疗卫生机构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建议
4.1 明确改革的基本原则
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后勤管理服务质量,建设节约、高效、和谐的医疗卫生机构。为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时机、采取不同方式,多种手段并用,据情况而定,不搞“一刀切”,循序渐进推动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
4.2 正确把握改革的发展方向
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要把后勤管理服务推向市场,实现市场化和专业化。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时常上下而求索,且后勤管理部门特别是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特殊情况,在制定规划和规则、引进服务企业、解聘合同用工等关键环节始终把握后勤管理改革的正确方向。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服务结算制度
要理顺主体与后勤管理经济实体和后勤管理服务企业的核算关系、服务契约关系和收益分配关系,合理确定后勤管理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后勤管理经济实体和后勤管理服务企业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
4.4加强监管和考核
建立考核制度、绩效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机制,加强对服务质量的全过程管理。
在改革的进程中,出现各种问题和困难在所难免,但不能因出现阻力而畏首畏尾,使改革停滞不前,应明确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选择适合本单位实际的发展模式,建立专业管理和服务团队,完善后勤管理的内外运作机制,打造核心竞争体系,坚定不移地走深化改革发展之路,使后勤管理服务社会化改革更上一层楼。